2025 年 7 月 9 日,美国特朗普政府设定的 "对等关税"90 天暂缓期即将到期。这场涉及全球 170 多个国家和地区的贸易博弈进入白热化阶段,美国与主要贸易伙伴的谈判呈现出 "两极分化" 的复杂格局。
一、美欧僵局:规则之争与反制准备
欧盟在最后谈判窗口期展现出罕见的强硬姿态。7 月 3 日,欧盟委员会负责贸易事务的委员谢夫乔维奇率团赴美谈判,明确要求美方必须从 7 月 9 日起降低 10% 基准关税,并同步削减汽车、钢铝等行业的高额关税。这一立场得到欧盟成员国的一致支持,德国总理默茨强调 "欧盟必须团结一致,以自身关税反击美国施压"。
然而,美国的谈判策略依然强硬。特朗普威胁将对欧盟所有商品加征 50% 关税,并计划扩大征税范围至木材、药品等领域。尽管双方都释放出达成原则性协议的意愿,但核心分歧难以弥合:欧盟要求 "关税对等减免",而美国坚持保留 10% 基准税率并要求欧盟开放数字市场。
欧盟已做好全面反制准备。除了对 210 亿欧元美国商品征收报复性关税外,还起草了涉及 950 亿欧元商品的额外关税清单,目标直指波音飞机、美国汽车等战略产品。分析人士指出,若谈判破裂,美欧可能陷入 "关税螺旋",全球汽车产业链将面临重构风险。
二、亚太阵营:妥协与博弈并存
在东南亚,美国的 "分而治之" 策略取得部分成效。越南被迫接受不平等协议:美国对越商品统一征收 20% 关税,对经越转口商品加征 40%,而越南需对美商品提供零关税准入。柬埔寨也于 7 月 4 日宣布达成协议,但具体条款尚未公开。这种 "以关税换市场" 的模式引发东盟内部争议,印尼、泰国等国虽表示愿调整政策,但坚持 "集体谈判" 原则。
印度成为谈判焦点。尽管双方在 7 月 4 日接近达成临时协议,但核心矛盾仍未解决:印度拒绝开放乳制品市场,而美国要求汽车零部件关税降至 10% 以下。印度已向 WTO 通报拟对美征收报复性关税,重点打击美国汽车和农产品出口。这种 "软硬兼施" 的策略,既试图避免高关税冲击,又要维护国内产业利益。
日本则陷入 "战略困境"。经过七轮谈判,美日在汽车关税问题上仍僵持不下:美国要求保留 25% 汽车关税,而日本坚持要求降至 10% 以下。特朗普威胁对日本商品加征 35% 关税,但日本首相石破茂在参议院选举压力下,拒绝以牺牲农业为代价妥协。分析指出,若谈判破裂,日本对美 1482 亿美元出口将面临重创。
三、中美博弈:从对抗到有限合作
中美谈判取得阶段性突破。7 月 4 日,双方在伦敦达成框架协议:美国取消对华 91% 的关税,中国同步撤销反制措施,并恢复 EDA 软件、飞机发动机等关键产品进口。这一成果被视为 "战略休战",为全球贸易规则重构提供了突破口。
但结构性矛盾依然存在。美国仍保留 10% 基准关税,并将稀土等 25 种关键矿产纳入出口管制。中国则通过稀土出口许可证制度强化反制,同时加速与东盟、中东的供应链合作。这种 "斗而不破" 的格局,反映出双方在科技竞争与经济依存之间的微妙平衡。
四、全球影响:供应链震荡与经济风险
关税大限的连锁反应已开始显现。美国消费者为规避涨价风险,春季掀起 "提前消费潮",但这导致家庭债务攀升至 18.2 万亿美元,创历史新高。全球产业链加速重构:苹果将 20%-30% 产能转移至印度,富士康越南工厂承接北美订单,但原产地核查新规使 "转口避税" 难度大增。
世界贸易组织警告,若美国全面实施关税政策,全球 GDP 增速可能下降 0.8 个百分点,汽车、电子等行业首当其冲。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则将 2025 年全球增长预期下调至 2.8%,并强调 "关税武器化" 正在侵蚀多边贸易体系根基。
五、未来推演:分化与重组的十字路口
美国的谈判策略呈现 "分类处理" 特征:对英、越等国达成协议,对欧盟、日本延长谈判,对其余国家单方面设定税率。这种 "精准施压" 虽能短期获利,但可能导致全球贸易体系进一步碎片化。
东盟正通过 RCEP 框架强化内部合作,推动与中国在数字经济、绿色能源等领域的深度整合。欧盟则加速与印度、印尼等国的自贸谈判,试图构建 "去美国化" 的贸易网络。这些动向表明,全球经济格局正在向 "多极化" 加速演进。
当 7 月 9 日的最后期限临近,这场由关税引发的全球博弈已不仅是经济利益的争夺,更是对国际秩序主导权的较量。历史或将证明,真正的解决方案不在谈判桌上的妥协,而在构建包容、公平的多边治理框架。#图文打卡计划#
正规炒股配资官网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