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很多人买车,都把目光投向了二手车市场,这确实是个挺实惠的选择。
花不多的钱,就能买到一辆当年配置相当不错的车,心里头美滋滋的。
但是,这里头有个坎儿,就是里程数。
一辆车跑个七八万公里,在如今的技术水平下,真不算什么大事,可以说是刚过磨合期,正当壮年。
可一旦这个数字跳过了10万公里,尤其是那些已经服役了五六年甚至更久的车,情况就变得复杂起来了。
这时候买车,就不能光凭眼睛看车漆亮不亮,内饰新不新了。
很多刚接触车的朋友,图便宜买了一台跑了十几万公里的二手车,提车的时候左看右看,觉得车况挺精神,价格也合适,就高高兴兴地开回家了。
结果呢,新鲜劲儿还没过,各种各样的小毛病就开始接二连三地找上门来。
今天打火费劲,明天过个坎底盘传来异响,后天某个故障灯又亮了。
等到真有一天在路上发动机水温报警,或者变速箱不升挡了,才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可那时候花的钱就不是几百块能解决的了。
其实,一辆跑了10万公里以上的车,如果前任车主保养得非常到位,关键的易损件都按时更换了,那么再继续开到20万公里,甚至更远,也完全不是问题。
可问题就在于,咱们在买车的时候,很难百分之百地了解到这辆车的过去。
车主嘴上说的“爱车如命,保养特好”,你没法验证他是不是真的按时换机油,是不是冷却液已经五六年没动过了。
所以,对于这种高里程的二手车,买回来之后最重要的一步,不是马上开着去自驾游,而是应该先给它做一次彻彻底底的全身检查,把潜在的风险提前排除掉,这叫“主动预防”。
否则,就等于把一个未知的“定时炸弹”放在身边,不知道什么时候就会给你带来大麻烦。
咱们先从最直观的地方说起,就是发动机舱。
打开机盖,第一眼就要仔细看发动机上有没有油渍。
特别是发动机最顶上那个盖子,也就是气门室盖的周围。
那里有一圈橡胶密封垫,它的作用就像高压锅盖上的密封圈一样,防止里面的机油漏出来。
随着时间推移和发动机高温的烘烤,这个橡胶件会逐渐老化、变硬,失去弹性,密封效果自然就下降了,渗油几乎是必然的。
很多人看到一点油渍,觉得不碍事,车商也可能会说“这车有年头了,渗点油很正常,说明机油够”。
这话可千万不能信。
一开始可能只是轻微渗漏,但油会越漏越多,顺着发动机流下去。
如果滴到灼热的排气管上,会散发出刺鼻的焦糊味,甚至有自燃的风险。
更麻烦的是,如果油渗进了火花塞的孔洞里,会把点火线圈的橡胶部分泡坏。
这样一来,发动机就会出现缺缸、抖动、加速无力的现象,油耗也会明显增加。
等到问题严重了,可能还会损伤相关的线路,维修起来费用就高了。
所以,发动机渗油绝对不是小事,它是一个信号,提醒你这个部位的密封件已经老化,需要及时更换。
除了能看见的油渍,发动机舱里还有一些看不见但更要命的隐患,那就是各种皮带。
不管是带动发电机、空调压缩机和水泵的附件皮带,还是控制发动机气门开闭的正时皮带(有些车是链条,相对耐用些),它们大多是橡胶制品。
对于橡胶来说,时间是比里程更可怕的敌人。
一辆车可能里程不多,但如果年份久了,比如放了七八年,这些皮带的老化程度可能已经很严重了。
光用眼睛看表面有没有裂纹是不够的,因为老化是从内部开始的。
一旦皮带在行驶中,尤其是在高速公路上突然断裂,后果不堪设想。
附件皮带断了,方向盘的液压助力会立刻消失,变得异常沉重,同时水泵停止工作,冷却液无法循环,发动机温度会在几分钟内迅速飙升,导致“开锅”,严重时会直接拉缸,造成发动机的永久性损伤。
如果是正时皮带断了,那更是灾难性的,发动机内部的气门和活塞会发生猛烈撞击,导致发动机直接报废。
换一套皮带和相关的张紧轮,费用可能在一两千元左右,但要是等到它断了再修发动机,那花费可能就是两三万元起步了。
这笔账,一定要算清楚。
说到发动机过热,除了皮带问题,冷却系统本身也是一个重灾区。
很多车主对冷却液(也叫防冻液)的认识存在误区,以为只要液位不少就不用管。
实际上,冷却液也是有寿命的,一般建议两到三年更换一次。
时间长了,它的防冻、防沸和防腐蚀性能都会大幅下降。
失效的冷却液,在夏天高温环境下更容易沸腾,导致水箱“开锅”。
更严重的是,它失去了防腐蚀能力后,会慢慢腐蚀冷却系统内部的金属管道,产生水垢和铁锈。
这些杂质会堵塞细小的散热管路,还会卡住节温器。
节温器是一个控制冷却液循环路径的阀门,如果被卡住导致无法正常打开,冷却液就无法进行大循环散热,发动机就会在不知不觉中持续高温运行,最终的结局同样是拉缸大修。
所以,买回高里程的二手车,最稳妥的办法就是把冷却液、刹车油、变速箱油这些关键的油液全部换成新的。
花上一两千块钱,相当于给车辆的“血液系统”做了一次彻底的更新,能避免掉未来很多不必要的麻烦和高昂的维修费用。
车辆的“神经系统”,也就是电路,在老化后同样会带来各种奇怪的故障。
老车经常出现电瓶亏电的现象,很多人第一反应就是电瓶不行了,换块新的。
结果换了新电瓶,没过多久又不行了。
这时候,问题很可能不是出在电瓶上,而是出在老化的线束上。
发动机舱内密密麻麻的电线,常年处在高温、震动的环境中,外层的绝缘皮会变脆、开裂。
一旦内部的铜线裸露出来,不经意间与车身的金属部分接触,就会形成微弱的短路,持续不断地消耗电瓶的电量,这就是所谓的“跑电”或“漏电”。
这种问题如果不找到根源,换再多电瓶也没用。
一个有经验的修理师傅,用万用表就能检测出车辆在熄火状态下是否有不正常的电流消耗,并顺着线路找到故障点。
可能只是某个传感器的线束破了皮,重新做好绝缘处理,几十块钱就能解决问题,省去了反复更换电瓶的冤枉钱。
再来说说驾驶感受。
很多老车开起来会感觉底盘松松垮垮,过个小坑洼就“哐当哐当”响,转向也感觉不那么精准了。
很多人会以为是减震器坏了,准备花几千块钱换一套。
但实际上,很多时候问题的根源在于底盘上那些不起眼的橡胶衬套和球头。
这些橡胶件分布在悬挂的各个连接点,作用就像人体的关节软骨,用来缓冲冲击和吸收震动。
用久了之后,这些橡胶件会老化、破损,失去弹性,导致金属部件之间产生旷量,于是各种异响和松散感就随之而来了。
包括固定发动机的机脚胶,老化后也会导致车辆在怠速和加速时产生明显的抖动。
把这些老化的胶套、球头、机脚胶全部换掉,花费可能还不到一千块钱,但整车的行驶质感却能得到脱胎换骨般的提升,那种紧致、扎实的感觉会重新回来,性价比非常高。
最后,也是最关乎安全的一点,就是轮胎和刹车。
检查轮胎时,不能只看花纹还深不深。
轮胎是橡胶制品,会随着时间老化。
通常来说,轮胎从生产日期算起,使用寿命最好不要超过五年。
老化的轮胎橡胶会变硬,抓地力会严重下降,尤其是在湿滑路面上,刹车距离会变得非常长,极易发生侧滑失控的危险。
轮胎的生产日期可以在胎壁上的一串字符(DOT编码)的最后四位找到。
同样,刹车油也需要定期更换,因为它会吸收空气中的水分。
含水量超标的刹车油,在连续刹车导致温度升高时,里面的水分会沸腾汽化,在刹车管路里形成气体。
气体是可压缩的,这会导致你踩刹车时感觉踏板软绵绵的,甚至一脚踩到底也刹不住车,这在下长坡时是极其危险的。
因此,对于一台来路不明的高里程二手车,最负责任的做法就是检查轮胎的生产年份,并把刹车油彻底更换一次。
这笔钱,是为自己的生命安全投资,是绝对不能省的。
正规炒股配资官网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