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英伟达的股价在美股盘前直线下挫2.4%,当黄仁勋一年三次访华的“魅力攻势”未能阻止反垄断调查升级,当中国监管机构的一纸声明让这家美国芯片巨头每年数十亿美元的在华业务陷入不确定性——这早已不是简单的商业纠纷。2025年9月15日,中国对英伟达的反垄断调查“再进一步”,不仅是对一家企业的监管行动,更是全球科技博弈进入新阶段的标志性事件。在中美芯片战争愈演愈烈的背景下,中国正用“反垄断”这把合规利剑,刺破美国科技霸权的围堵,为全球公平竞争治理撕开一道口子。
一、从“特供芯片”到反垄断调查:英伟达的中国困局
英伟达与中国市场的纠葛,是一部浓缩的中美科技博弈史。作为全球AI芯片的绝对龙头,英伟达的命运始终与美国对华出口管制绑定。从拜登政府到特朗普政府,美国为围堵中国科技发展,对芯片出口的限制层层加码,而英伟达的AI芯片正是其“重中之重”。为了保住中国市场,英伟达不得不推出“减配特供版”芯片——从最初的A800、H100到今年7月获批的H20,每一次“阉割”都充满妥协与无奈。但即便如此,特朗普政府仍紧盯不放,甚至要求英伟达上交在华销售芯片收入的15%作为“许可费”,这种近乎“掠夺”的要求,彻底暴露了美国科技霸权的蛮横。
然而,中国的反制并未局限于“以牙还牙”的关税战。7月31日,中方约谈英伟达,直指H20芯片存在“漏洞后门安全风险”;9月15日,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以“违反反垄断法”为由,对英伟达启动进一步调查。这两步棋,精准打在了英伟达的“七寸”上:前者关乎数据安全,后者直击市场垄断。根据《反垄断法》,英伟达2024财年在华103.1亿美元的收入,可能面临最高50.15亿美元(约合363.51亿元人民币)的罚款——这相当于其在中国半年的营收,足以让任何企业胆寒。
更值得玩味的是,此次调查的核心并非传统意义上的“价格垄断”,而是针对英伟达2020年收购以色列迈络思科技(Mellanox)后的“捆绑销售”行为。迈络思的高速网络设备与英伟达芯片的捆绑,被指“排除、限制竞争”,直接影响中国数据中心的网络需求。咨询公司Futurum Group分析师王韦杰直言:“迈络思设备的重要性仅次于CUDA平台”,而这项业务“每年价值数十亿美元,且还在持续扩大”。中国的意图很明确:既要维护市场公平竞争,更要打破美国企业在“芯片+网络”生态上的垄断,为本土半导体企业争取发展空间。
二、从“被动反制”到“主动布局”:中国监管工具箱的升级
过去十年,面对美国的科技围堵,中国的应对常被外界解读为“被动反制”。但此次对英伟达的反垄断调查,标志着中国已从“防御”转向“主动布局”,将监管政策工具箱玩出了新高度。
一方面,中国正用“合规化”手段对抗“政治化”打压。美国以“国家安全”为由将中国实体列入“实体清单”,本质上是将科技问题政治化;而中国依据《反垄断法》调查英伟达,则是在全球公认的法律框架内行事。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近期提出“搭建公平竞争领域国际交流合作平台”,正是要向世界证明:中国的监管行动不是“针对特定国家企业”,而是推动全球公平竞争治理的一部分。这种“以规则反制霸权”的策略,既占据道德高地,又能精准打击美国企业的痛点。
另一方面,中国的监管目标远超“罚款金额”。《纽约时报》援引律师莱斯特·罗斯的话称,这是中国“减少对外依赖、超越外国竞争对手”的更广泛努力的一部分。确实,反垄断调查只是手段,最终目的是“增加中国获得先进半导体的渠道”。通过对英伟达施压,中国可以迫使美国在出口管制上让步,为本土企业争取技术迭代的时间;同时,也向全球科技企业释放信号:在中国市场,合规经营比“政治站队”更重要。
咨询公司Plenum合伙人薄正元的观点切中要害:“这是一个警告,如果美国的出口管制模式仍继续像过去几年一样运作,就将产生后果。”就在中方发布调查声明前三天,特朗普政府刚将多家中国实体列入“实体清单”——这种“你来我往”的博弈,已成为中美科技战的新常态。但与以往不同的是,中国不再局限于“对等反制”,而是将反垄断、数据安全、网络安全等监管工具组合使用,形成了一套“组合拳”。
三、黄仁勋的“魅力攻势”为何失效?企业利益难敌政治博弈
英伟达创始人黄仁勋或许是最懂中国市场的美国科技大佬。今年以来,他三度访华,在清华大学演讲时强调“继续向中国出售AI技术是美国保持领先的关键”,甚至放低姿态称“中国市场不可替代”。这种“魅力攻势”背后,是英伟达对中国市场的深度依赖:中国占其全球销售额的13%,AI芯片的需求更是呈指数级增长。但黄仁勋的努力,终究没能敌过美国政府的政治操弄。
特朗普政府的逻辑很简单:宁可牺牲企业利益,也要扼杀中国科技发展。从禁止向华为出售芯片,到限制AI芯片对华出口,再到要求企业上交在华收入分成,每一步都透着“零和博弈”的冷战思维。英伟达夹在中间,成了最尴尬的“棋子”——既要应对美国政府的“长臂管辖”,又要安抚中国市场的不满,最终陷入“两头不讨好”的困境。
更讽刺的是,英伟达的“妥协”并未换来美国政府的“宽容”。为了让H20芯片获批对华销售,英伟达已将其算力“阉割”至原版本的30%,但特朗普政府仍要求其“加强对华技术管控”。这种“既要马儿跑,又要马儿不吃草”的要求,彻底暴露了美国科技霸权的贪婪与短视。正如黄仁勋所言:“如果美国企业不能向中国出售先进技术,最终只会倒逼中国自主创新,美国将失去全球最大的市场。”
中国的反垄断调查,恰恰印证了黄仁勋的担忧。当美国政府将科技问题政治化时,中国正通过合规监管,加速构建自主可控的半导体产业链。从华为海思到中芯国际,从AI芯片到网络设备,中国企业的技术突破虽缓慢但坚定。薄正元认为“中国不会将英伟达逐出市场”,但这并不意味着中国会“依赖英伟达”。反垄断调查的目的,是打破垄断、促进竞争——当更多本土企业能提供替代产品时,英伟达的“不可替代性”自然会下降。
四、科技战的“新战场”:规则制定权的争夺
英伟达事件的深层意义,在于它揭开了全球科技战的“新战场”——规则制定权的争夺。长期以来,美国主导了全球半导体产业的规则:从技术标准到出口管制,从专利布局到市场准入,都由美国企业和政府说了算。但随着中国成为全球最大的半导体消费市场,这种“一家独大”的局面正在改变。
中国发起对英伟达的反垄断调查,本质上是在争夺“公平竞争规则”的制定权。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提出“加强全球公平竞争治理”,意味着中国不再满足于“遵守规则”,而是要“参与制定规则”。当中国依据《反垄断法》调查跨国企业时,当中国推动“数据安全法”“网络安全法”等法规与国际接轨时,实际上是在向世界输出“中国标准”——一种基于公平竞争、数据主权、安全可控的新规则体系。
这种规则之争,比单纯的技术封锁更具杀伤力。美国可以通过出口管制限制中国获得先进技术,但无法阻止中国用“合规手段”重塑全球市场秩序。当中国依据反垄断法对英伟达罚款时,其他国家可能会效仿;当中国要求外企保障数据安全时,全球企业都必须调整合规策略。这种“以规则反制霸权”的模式,正在动摇美国科技霸权的根基。
五、没有“赢家通吃”,只有“合作共赢”
英伟达的困境,是中美科技战的一个缩影,也是全球半导体产业格局重构的前奏。美国试图通过“技术脱钩”围堵中国,但中国用“扩大开放+加强监管”的组合拳回应:一方面,中国持续扩大市场准入,吸引全球企业来华投资;另一方面,中国通过反垄断、数据安全等监管,确保市场竞争的公平性。这种“两手抓”的策略,既展现了开放姿态,又守住了安全底线。
对英伟达而言,唯一的出路是“平衡政治与商业”——既要说服美国政府放松出口管制,又要满足中国的合规要求。对美国政府而言,若继续将科技问题政治化,最终只会“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失去中国市场的美国企业将失去竞争力,而中国自主创新的步伐不会停止。对中国而言,反垄断调查不是“终点”,而是“起点”——通过参与全球公平竞争治理,中国将为全球科技产业的健康发展贡献“中国方案”。
在这个没有“赢家通吃”的时代,合作共赢才是唯一正道。当黄仁勋在华强调“技术不应被政治化”时,或许他说出了全球科技企业的心声。英伟达的反垄断调查事件,终将成为历史,但它留下的启示将影响深远:科技霸权不得人心,公平竞争才是王道。而中国,正用自己的方式,推动着这个时代的进步。
#优质图文扶持计划#
正规炒股配资官网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